印度北部的希莱村最近办了场热闹的婚礼,红裙新娘站在俩新郎中间,一个是 28 岁的公务员哥哥,一个是 25 岁的海外打工仔弟弟。锣鼓敲得震天响,全村人围着道贺,可这事儿传到网上,不少人看愣了:一个媳妇俩丈夫,还是亲兄弟?
搁咱们这儿,村里办喜事最多是新郎新娘拜天地,哪见过仨人一起站台上的?可在当地哈蒂部落,这叫 “Jodidara” 传统,说白了就是兄弟合娶一个媳妇,祖祖辈辈都这么过。
新郎哥哥说 “尊重传统”,弟弟说 “我常年在外,有哥照顾她放心”,新娘也笑盈盈说 “家里长辈都这样,挺正常”。听着挺和睦,可这事儿真像表面那么光鲜?
其实啊,这传统跟咱村 “凑钱盖房” 的理儿差不多 —— 穷怕了,怕分家散了家当。
希莱村在山区,全靠种地过活。要是兄弟多了各自娶媳妇,耕地就得切成好几块,牛啊、农具啊也得分,家底一下就薄了。就像咱村老王家,三个儿子分家后,每人那点地连种子钱都赚不回来,最后还是合到一起种才缓过来。
再加上当地男多女少太严重。数据说有的地方 1000 个男的才 800 来个女的,跟咱小区要是男多女少,小伙子找对象都得托人说情,更别说娶媳妇了。在这儿,能娶上媳妇就不错,兄弟几个合着娶,好歹算成了个家。
前几年北阿坎德邦有个叫 Rajo 的女人,一下嫁给五兄弟,家里就一间大屋,晚上谁跟她睡还得轮着来。后来生了孩子,连她自己都分不清爹是谁。记者问她苦不苦,她说 “每天做六个人的饭,洗一大家子的衣服,累得直不起腰”,这话听着就像咱小区里一个人带仨孙辈的张阿姨,从早忙到晚,连坐会儿的空儿都没有。
有人说这是 “传统自由”,可咱细想,啥自由能让一个女人成了家里的 “平衡器”?兄弟俩一个在外打工,一个在家种地,她得照顾老小,还得调和俩丈夫的关系,就像村里的会计,天天算着谁多干了、谁少拿了,就怕家散了。
新娘苏妮塔说 “父母亲戚都这么过来的”,这话听着无奈。就像咱这儿老辈说 “女人就得早点嫁人”,不是真愿意,是打小就被这么教,没见过别的活法。
现在村里年轻人也有想法了,弟弟卡皮尔在国外打工,穿西装、看外面的世界,这次回来办婚礼,脸上笑盈盈的,心里说不定也犯嘀咕。就像咱村出去打工的小伙子,回来听老人讲旧规矩,嘴上应着,心里早想按自己的法子过日子了。
村长说 “这习俗怕是传不了几代了”,可眼下呢?还有不少像苏妮塔这样的女人,在锣鼓声里走进这样的家,成了兄弟俩不分家的 “粘合剂”。
其实啊,不管啥传统,要是把女人当成 “省材料的工具”,再热闹的婚礼也藏着寒心。就像咱村盖房,再想省钱,也不能让一个人扛着所有梁,你说对吧?
翔云优配-专业股票配资利息-安全证券配资论坛-最安全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