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方面军堪称将帅培育之地,涌现出5位元帅与6位大将。
在十大元帅里,至少有半数出自同一支方面军,可见这支方面军实力定然不弱。
此言非虚,1927年第二方面军中,诞生了5位开国元帅。当年,该方面军在北伐战争中征战于珠江与长江流域,享有“铁军”称号。
此事需追溯至当年8月1日,当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及刘伯承等人在南昌发起起义,开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序幕。
南昌起义部队主力由第11军与暂编20军构成,朱德所率部队亦参与其中,但人数较少,仅五百余人。
需铭记的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包含第11军与暂编第20军。这支部队中,日后诞生了5位威震中国的元帅及6位大将,此现象在旧军队中极为罕见。接下来,我们一同了解1927年第二方面军中汇聚了哪些杰出军事家。
当时依据军衔级别排序,五位元帅依次为:贺龙、叶剑英、徐向前、林彪、陈毅。六位大将排序为:张云逸、徐海东、许光达、粟裕、罗瑞卿、谭政。
【贺龙:第二方面军暂编第20军军长。】
难以想象,南昌起义总指挥贺龙在起义发生时竟尚未成为党员。
贺龙身为北伐时期知名将领,是各方势力竞相争取的实权者。虽已就任暂编20军军长,佩戴中将军衔,统率两万余兵力,在那有兵力即有地位的乱世中,已然处于高位,但贺龙从未忘却自己曾为受苦者,他所思虑的也是如何让天下受苦之人脱离困苦。
贺龙曾言:“中国幅员辽阔,为何如此贫困、孱弱?根源在于军阀与官僚的肆意妄为。不将这些势力铲除,民众何来安稳生活?然而,这等混乱局面,整治起来谈何容易。”
在共产党人身上,贺龙察觉到重整局势的希望,故而决定将所有奉献给党。得知党期望他带领暂编20军参与南昌起义,他极为振奋,回应道:“我仅有一言,赞同!”
周恩来任命贺龙担任起义总指挥,由此,当时并非党员的旧军队军长,成为起义军最高军事负责人。
起义军向南行进期间,经周逸群与谭平山引荐,贺龙于江西瑞金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之后,贺龙先后出任红2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师长,以及晋绥军区、西北军区、西南军区司令员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贺龙出任国家体委主任一职,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开创者。
1955年进行大规模授衔时,贺龙获军委授予元帅军衔。
【叶剑英:第二方面军第4军参谋长。】
叶剑英在南昌起义中的关键作用长期未获重视,原因在于起义期间其秘密党员身份未公开。彼时他担任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与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及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保持工作联系。
1927年7月初,叶剑英获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距离南昌起义爆发时间已所剩无几。
起义前夕,叶剑英从张发奎处获悉一则机密信息:叶挺与贺龙等人策划起义的计划已泄露,张发奎打算诱骗叶、贺等人前往庐山并将其扣押,以此阻挠起义行动。
叶剑英得知消息后,迅速联络叶挺、贺龙等人,于甘棠湖借划船之机商讨应对之策,确定叶、贺二人不赴庐山,并即刻率部前往南昌筹备起义。
张发奎企图破坏起义的阴谋未能得逞,关键时刻,叶剑英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昌起义于8月1日发生后,按既定计划向广东南部进军以建立根据地,为二次北伐做准备。第二方面军多位将领提议张发奎派兵从前后方向夹击起义军,此时叶剑英再次提出不同意见。他以第4军参谋长身份建议张发奎,避免与起义军进行激烈对抗,仅需做出追击姿态,以保存实力,最终实现占领广东的目标。
张发奎对这一充满策略性的建议颇为认可,随即批准并付诸实施。他指挥部队跟随叶、贺等部进入广东,然而起义军转向潮汕方向行进,张发奎则率部从南雄方向进入广东。若非叶剑英的介入,张发奎或许会全力追击起义军,届时起义军将面临严峻局势。
叶剑英的党员身份直至当年年末广州起义时才为人所知,对张发奎造成重大打击。此后,叶剑英历任军委总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及中央后委书记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持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政坛的稳定力量。
1955年,叶剑英获中央军委授予元帅军衔。
【徐向前: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上尉参谋。】
徐向前于南昌起义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时间在3月,较叶剑英早数月。
徐向前未参与南昌起义,彼时他正随张发奎任总指挥的方面军总部转移至九江,未能与组织取得联系。得知南昌起义发生后,徐向前极为振奋,随即计划前往参与。
南昌起义引发张发奎强烈不满,因起义部队主力为其旧部。他召集总指挥部全体军官,当众宣布:“对于CP分子,三天内保护其安全,超过三天则不再承担责任。”
张发奎虽未采取极端手段,但徐向前察觉其缺乏革命决心,故于当晚独自悄然离开九江,自此脱离旧军界,结束在国民革命军中的服役生涯。
显然,南昌起义成为徐向前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尽管他当时并未参与此次起义。
当年年末,徐向前参与由叶挺、叶剑英等人指挥的广州起义,承担部分赤卫队组织任务。起义失利后,他转战海陆丰地区持续开展斗争。这段经历充满艰难与风险,徐向前晚年创作的回忆录《奔向海陆丰》即记录此段战斗历程——文中提及的海陆丰,现属广东省汕尾市。
徐向前相继出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西路军总指挥、八路军129师副师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及华北军区副司令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军队重要领导职务,并成为建国后首任总参谋长。
1955年,中央军委授予徐向前元帅军衔。
【林彪:第二方面军第4军25师73团3营7连中尉连长。】
与聂荣臻、陈毅情况相同,林彪也未能参与南昌城的战斗。
彼时,他担任25师73团3营7连连长。该部队为第二方面军主力。第二方面军获称“铁军”,源于第4军的存在。第4军核心为叶挺独立团,叶挺升职后,独立团团长由周士第接任,其仍为全军核心力量。
起义爆发之际,25师驻守于回马岭。随后,聂荣臻受周恩来委派开展动员,约两个团及一个连、总计3000人的部队,在聂荣臻与周士第的率领下,脱离张发奎指挥序列,前往南昌参与起义。林彪当时亦在此部队中。
闻听聂荣臻带走了自己的主力部队,张发奎又气又恼,当即与25师师长李汉魂乘火车追赶。此时,负责全军断后的73团向张发奎方向发起猛烈攻击,张发奎与李汉魂不顾身份与体面,跳车逃离,火车落入起义军掌控,张发奎的卫队亦被全部解除武装。此时,林彪亦在队伍中。
部队抵达南昌之际,起义军已在数小时前成功占领该地。周恩来见到聂荣臻后极为欣喜,表示:“没想到进展如此顺利,已将第二十五师大部分兵力调出。”
起义军吸纳了全军最具战斗力的师,实力由此大增。林彪全程见证了这一过程。
之后,林彪随朱德、陈毅在粤赣交界山区辗转作战,历经二人对部队的整编,并参与湘南暴动,最终抵达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此后,林彪历任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及东北军区司令员职务。
1955年,林彪获中央军委授予元帅军衔。
【陈毅:第二方面军教导团特务连准尉文书。】
南昌起义发生前,陈毅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党委书记一职,此职务为秘密性质,其公开身份为该校准尉文书。
宁汉分裂局面形成后,军校学生部队整编为第二方面军教导团,受命向东进军讨伐蒋方势力。陈毅所任公开职务保持不变,继续担任教导团特务连准尉文书一职,当时特务连连长为萧劲。
出征前一日,陈毅友人胡兰畦等人设宴为其送行。席间,陈毅言辞坚定地阐述志向:“昔日清政府诋毁孙中山为匪,今国民党又诬称我等为匪,既如此,我便要做这‘匪’。”
教导团东进至九江期间,遭遇张发奎部队缴械处置(彼时张发奎尚未完全决裂,事后将武器重新发还,该团于当年末参与广州起义)。陈毅与萧劲光摆脱控制后,连夜赶赴南昌。
抵达南昌时,起义军已依计划向南进发。陈毅与萧某历经波折,于抚州追上队伍。周恩来、刘伯承作为陈毅旧友,委托其联络当地民间武装力量。待陈毅完成任务返回,队伍已再次启程。陈毅未作停留,继续南行,终在宜黄追上起义军。
周恩来与刘伯承共同决定,委任陈毅担任73团政治指导员一职,此团为林彪所在部队。
三河坝阻击战结束后,陈毅协助朱德带领余部辗转作战,在部队整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随后,陈毅随朱德参与湘南起义,并共同率部抵达井冈山。井冈山会师后,中国首支红军部队红四军正式成立,朱德担任军长,毛泽东出任党代表,陈毅则担任政治部主任。
后续,陈毅曾出任江西军区总指挥一职,还担任过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新四军代理军长、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首任上海市长,之后又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及军委副主席,并在周恩来之后担任外交部长。
1955年,陈毅获中央军委授予元帅军衔。
【除了5大元帅之外,第二方面军中还走出了6位开国大将。】
除前述五位元帅外,当时第二方面军另有六位军事人才,后续均成长为解放军知名将领,并于1955年获中央军委授予大将军衔。这六位将领分别为:张云逸、徐海东、许光达、粟裕、罗瑞卿及谭政。
这六位军事家彼时职位各有差异,层级不同,部分已然位居高层将领之列,部分尚处于基层军官阶段。然而二十二载过去,他们均成长为解放军的核心力量,名垂史册。
张云逸曾担任第二方面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参谋长。后任新四军代理军长,其资历深厚,曾为孙中山、黄兴的战友,亦是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唯一参与黄花岗起义者。
徐海东曾担任第二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少尉排长。后续,他带领红二十五军单独进行长征,比三大红军主力更早抵达陕北,并担任红十五军团军团长一职。毛泽东评价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许光达曾担任第二方面军第4军直属炮兵营见习排长一职。其经历在军队中较为独特,是十位大将中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也是新中国首位装甲兵司令员。
粟裕曾担任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24师教导队学员班班长职务,后任警卫班班长。在大将群体中,粟裕的军事才能较为突出,曾担任军团参谋长、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华中野战军司令及华野(第三野战军)副司令等职。淮海战役期间,他担任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罗瑞卿当时担任第二方面军教导团二连副班长一职。因其身材高大,主席称其为“罗长子”。他曾任中央红军保卫局局长,是知名“杨罗耿”兵团政委,还担任过新中国首任公安军司令员及公安部部长。
谭政曾担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文书职务。在大将群体里,谭政是政工人员的典型代表,与罗荣桓、萧华情况相近。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所向披靡的东北野战军有四位核心人物,即林、罗、谭、刘。
最后探讨,旧军队中的第二方面军为何能涌现5位元帅、6位大将,此数据占全部20名顶级将帅过半。溯其根源,需回溯至北伐时期。以叶挺独立团为主力的第4军,在湖广战场上战绩显赫,令素有当代“关公”之称的直系军阀吴佩孚溃败而逃,第4军由此获“铁军”称号。
其后,第4军扩编为第二方面军,依旧保持英勇善战特质。毛泽东、朱德与陈毅在井冈山组建的首支红军部队,为何命名为红4军?正是为延续其作战勇猛、势不可挡的精神。
翔云优配-专业股票配资利息-安全证券配资论坛-最安全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